第七十二章 音乐少年李謩_杨贵妃
书迷楼 > 杨贵妃 > 第七十二章 音乐少年李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七十二章 音乐少年李謩

  《霓裳羽衣曲》还在骊山温泉宫里排练着,但有关于这部曲子的消息,便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城。人们都说,杨贵妃创作了一部真真正正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哪得几回闻”的神曲。

  这消息,深深地拨动了一个音乐少年的心弦。

  这少年名叫李謩,自幼精通音律,一支铁笛,吹遍了大江南北,颇具名声。一次,他在越州,有十位住在越州官府的新进进士凑足了两千文钱,在镜湖聚会,邀请李謩在湖上吹笛,以欣赏他的风采。

  其中一位进士,邀请了他的邻居老汉。这老汉是个孤独老者,长久住在乡下的几间茅屋里,人们也不知道他的底细。乡下人都称他为“独孤丈”。

  到了聚会的地方,等候了一段时间,李謩才划着游船慢慢地靠近了湖心。此时,湖面上云雾浓厚。当李謩捧起笛子开始吹奏的时候,水面上的雾霭居然随之而散。大家都齐声赞美李謩的笛声,以为他的演奏,堪当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哪得几回闻”。

  但是,唯有那独孤丈一言不发。在场的人都对独孤丈不满意,以为他大煞风景。更有人指责那位将独孤丈带来的进士,说你带一个不通音律的乡下人过来,岂不是对牛弹琴?

  唯有李謩没有轻视独孤丈,反而向他请教。那独孤丈说:“你再演奏一曲《凉州》吧。”

  李謩便演奏了一曲《凉州》。独孤丈说:“你年纪轻轻,能将一支竹笛吹成这样,也算勉强说得过去了。”

  大家心想,这老丈怎么说话这么狂?

  只听独孤丈又说:“不过,你演奏《凉州》的时候,笛声中掺有夷人的韵味,莫非你有龟兹一代的朋友吗?”

  李謩大惊,起身叩拜说:“先生真乃渊博,我的老师的确是龟兹人。”

  独孤老人又指出,李謩在演奏《凉州》的时候,吹到第十三叠,误入了《水调》。

  众人顿时对独孤老人刮目相看,一齐要求他演奏一下《凉州》。

  李謩将笛子用袖子拂拭后递给独孤老人。独孤老人说:“你这只笛子不中用,待吹到曲子入破的时候,笛子会破裂的,你舍得吗?”

  “入破”,是一个音乐词汇。指的是演奏的时候,乐声由平缓转而激昂。有人这样形容“入破”:

  ……其后急发一声,曰的沥得定栋,则繁声入破,如万弩之齐发,如急雨之骤至,若有千万手同击者。

  不过,他这样说,在座的众人都不相信,李謩也不信。好端端一支笛子,怎么会因为音乐的节奏激昂而吹破呢?李謩点了点头说:“我舍得!”

  于是独孤老人就吹奏起来。真是行家一出手,便知有没有。笛声一响,的确美妙非凡,激越的旋律在湖面荡漾。李謩恭恭敬敬站在一边,自愧不如。当老人吹到第十三叠,停下,指出李謩刚才的错误之处。李謩刚要拜谢,老人又开始了吹奏,少顷,音乐便进了“入破”。只听乐声骤然激昂起来,接着,咔嚓一声,那笛子居然裂开了。而那首《凉州》,也没法演奏完毕了。

  李謩向老人再次叩拜,众位进士也都心悦诚服。第二天早晨,李謩带了厚礼,前去看望老人,希望拜他为师。但是,茅屋尚在,独孤老者却不知所踪。自此以后,独孤老者再也没出现过。而李謩,也将竹笛换成了铁笛。之前他曾经以为,自己是天底下笛子演奏最好的人。自从见识了独孤丈的技艺后,方才知道人上有人,天外有天。自此以后,他变得虚心了许多,笛子的演奏技艺,更臻成熟了。而他,对于奇妙的音乐,则更加渴望了。

  当他知道宫中的杨贵妃创作了号称神曲的《霓裳羽衣曲》之后,心中充满了渴望和好奇,非常想亲耳聆听一番。但是,因为是宫中密曲,尚未公开之前,民间哪能听到?于是,他爬到骊山上,绕到宫墙后面,寻觅音乐的声音。

  终于走到“朝元阁”后,他听到音乐声了。但是,山间风声萧萧,再加上宫墙又高又深,这声音断断续续,听不真切。远远地他看到巡逻的兵士往这边走来,便连忙避开了。他知道,自己鬼鬼祟祟在宫墙后面窥听,若让巡逻的兵士逮到,恐怕会被捉去坐牢。

  到了夜晚,李謩袖中怀着铁笛,又来到了宫墙后面。夜深人静的时候,音乐声便清晰起来。李謩听了一会,渐渐觉得此曲奇妙,所传非谬,不由得低声感慨:“真神曲啊!”

  自此以后,李謩天天晚上溜到骊山偷听《霓裳羽衣曲》。一直到皇上班师回到长安,这才作罢。

  李隆基回到长安之后,春节来到了。春节那几天,宫里暂时停止了排练曲子。

  春节里,李隆基很忙,宫里要搞庆典,皇帝要接见皇室家人,还要接受百官的拜年,要给部分官员赐宴,等等,都是一些很正式的活动。杨玉环作为太真妃,虽然被大家称为贵妃,但是,毕竟没经过册封,因此这样的场合,她就不愿意露面。

  在没有皇上在身边的日子里,谢阿蛮会来找她。这个小姑娘和杨玉环混得很熟。有时候,在太真宫玩得晚了,杨玉环赶不走她,便和她一铺床上睡了。

  谢阿蛮一天到晚乐呵呵的,逗得杨玉环很开心。夜晚睡下的时候,她会趴在杨玉环怀里,杨玉环甚至产生了一种母爱的感觉,会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背,让她睡觉。

  她在杨玉环耳边,叽叽喳喳说她的童年。她说这些的时候,难免牵起杨玉环思念的情愫。她会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,会想到自己的前任丈夫寿王,也会想到自己的亲生父母。她不知道自己离开了之后,他们是怎样的思念她的。有时候她会想到,如果可能的话,真想回到二十一世纪去看看。但是,回去了之后,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。其实,这里也有她许多舍不得,放不下的东西。

  有一次,谢阿蛮如实跟她坦白了自己曾经和皇帝的事情。她说她和皇上,不止杨玉环看到的那一次,后来又有了不知道三次还是两次。

  杨玉环问道:“究竟三次还是两次,难道这种事情都记得含含糊糊吗?”

  谢阿蛮思考了一下,说道:“三次……”但片刻之后,又马上纠正,“不对,是两次!”

  杨玉环笑了。对于此,杨玉环并没有太多的嫉妒。在这方面,她比较想得开。因为她知道,X宫X院X十二X三千佳丽的皇上,虽然爱她,但是,绝对不会只属于她一个人。她要的,是皇上那颗对她的真心,而不是完全占有他的身体。如果自己真的完全占有了皇上的话,对其他的嫔妃,那也是不公平的。她在这件事情上的洒脱,其实与她生活过的二十一世纪的婚姻观念是背道而驰的。但是,她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七世纪,所处的地位是皇上的贵妃,因此,她很快调整了自己的观念。

  这就是杨玉环。

  天宝二年的正月十六日,皇宫里安静下来,李隆基又有时间陪伴杨玉环了,同时,《霓裳羽衣曲》的事情又被提上了议事议程。

  在一次早朝中,皇帝正式跟百官谈了《霓裳羽衣曲》,并且强调,这首曲子属于天宝年间新纪元的国有大曲,是新时代的乐章。同时,他还宣布了,《霓裳羽衣曲》的作者是杨玉环。

  这首曲子正式交给太乐署,存档备案。

  皇上和贵妃带领那帮乐师,往来于兴庆宫和大明宫之间,练习音乐教授舞蹈。杨玉环一天到晚为《霓裳羽衣曲》而忙活着。她很累,但是她很高兴,感觉这样的日子,充实。

  二月初,《霓裳羽衣曲》在宫内正式演出了,虽然是试演性质,但是观摩演出的官员、命妇以及皇族中人有三百余众。在观摩演出的人中,杨玉环发现了寿王侧妃魏来馨,但是,却没有发现他的儿子李僾和寿王李瑁。她知道,他们是有意回避自己的。

  拘于礼制,皇上自然不能在这样公开的演出中奏笛,而杨玉环也不能击磬。他们在乐队的位置由别人替代了。

  这次演出,属于中型规模,乐工和乐妓共有六十余人,舞妓一百二十人。皇上曾对杨玉环说过,过些日子,在蓬莱宫正殿举行一次大型演出,到时候,演出人员将达到三百余人。

  演出非常成功,清新的旋律,曼妙的舞姿,优美的歌唱,获得了大家阵阵喝彩。大家都知道,这首大曲的创作者是杨贵妃。因此,他们对杨玉环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。

  之前,有许多人表面上尊敬杨玉环,但是,心中难免不屑。毕竟,杨玉环是以儿媳妇的身份,变身为女道士,又以女道士的身份,忝窃贵妃之位。大家觉得,杨玉环是以美貌魅惑君王。因此,大家就想当然地以为,这样的女人除了美貌之外,别无所长。如今,见这样一部大曲居然诞生在她的手里,不由得对这位美貌的才女,刮目相看。

  演出结束后,皇上赐宴。宴席上,大家对杨玉环百般奉承,使杨玉环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。

  她不再像过去一样,在大庭广众下畏首畏足。过去,她自愧于自己和皇上的尴尬关系,也自愧于自己出身于平民之家的背景,因此,她不愿意过多地抛头露面。因为她的出现,每一次都会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。

  现在,她可以游刃有余地X旋于命妇官员之间,也可以给众多梨园子弟、内班的乐妓发号施令,闲下来的时候,她会跟他们一起讨论歌舞音乐,也会亲力亲为的实践一番。杨玉环能歌善舞,又会各种乐器,因此,她在这些人当中,如鱼得水,非常惬意。

  刚刚来到宫中的时候,她非常孤单。皇上的嫔妃虽然众多,但是,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,很难有毫无隔阂地交流。她们彼此之间,相互嫉妒着。虽然杨玉环心地宽厚,但是,因为她受到了皇上的特别宠爱,所以她的宽厚,她的毫无心机的表现,却容易被其她嫔妃看成是故作姿态。

  因此,可以和杨玉环轻松自然进行交流的人,除了皇上,便剩下她的侍女永清和念奴了。玉真公主也是她的朋友。但杨玉环入宫之后,和玉真公主见面的机会却并不是很多。

 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,杨玉环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天到晚依恋着皇上。倒是皇上,越来越依恋她了。几乎每天晚上,他都要临幸太真宫。饱尝皇恩的杨玉环,想到别的嫔妃常年固守空房,心里到有些过意不去了。

  春天很快就来到了。这天上午,皇上退了早朝,来到太真宫。他不像过去一样,进来后便大声喊着杨玉环的名字。杨玉环发现,皇上似乎满腹心思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3m6.com。书迷楼手机版:https://m.s3m6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