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章 诗圣杜甫_杨贵妃
书迷楼 > 杨贵妃 > 第五十四章 诗圣杜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十四章 诗圣杜甫

  

  李隆基以前是很重视宫廷体制的,对嫔妃的活动范围,也有很严格的限制。

  但是,杨玉环进驻兴庆宫之后,却活泼好动,一天到晚去各个嫔妃处玩乐,甚至将各处的嫔妃召集到一起,举办什么舞蹈比赛,诗文比赛,胜出的,就让皇帝赏赐。这些举动,其实是很不合宫廷体制的,但是,皇帝却很宽容,每一次都会在杨玉环娇滴滴的请求中,给予满足。

  高力士看在眼里,很奇怪皇上态度的变化。他在思索,皇上为什么突然改变了对嫔妃的诸多限制,甚至连体制也不在意了。唯一的解释,那就是皇上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。

  随着接触的增多,高力士对杨贵妃也有了新的理解。他觉得,这个女人虽然太活泼,但是,她有自己的优点。她不会因为受皇上宠爱,而干预皇上对其他嫔妃偶尔发生的亲昵行为。也不会因为受皇上宠爱,而影响皇上对政事的决策。杨贵妃对政事毫无兴趣,她只关心音乐和舞蹈,只喜欢玩。

  不过也有例外,这个例外却让高力士百思不得其解。有一次,皇上突然问起:“玉环,朕听说你还有一位从堂兄闲赋在家?”

  皇上是在一次家宴中,听咸宜公主说起杨玉环还有一位闲赋在家的从堂兄。因此,偶尔想起来,便跟杨玉环询问。

  没料到杨玉环听到皇上提杨钊的名字,脸色立刻变了,马上跪在皇上面前说:“皇上,依妾身所见,还是让我这位从堂兄继续闲赋在家就好了。对我家,您已经皇恩浩荡了。如果现在连闲赋在家的杨钊也要提拔当官,那么,我怕天下百姓说我杨家一人得宠,鸡犬升天。”

  皇上大笑:“玉环,天下是朕的天下,又不是老百姓的天下,我想提拔谁,管老百姓何事?”

  杨玉环心想,什么朕的天下!如果天下的老百姓都背叛了你,你这个天子干的也没意思。不过只是心里想想,却不敢说出来。

  皇上说:“什么时候,也给杨钊个官做做。”

  杨玉环再次叩头,说道:“皇上千万不要让杨钊当官!我怕他当了官后,贪污**鱼肉百姓,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!贪官是蠹虫,早晚会把一个国家吃垮!”

  “你说什么?”李隆基被杨玉环一串奇怪的名词搞糊涂了,“你的话倒也新鲜。”

  杨玉环发现自己情急之下,又说了新词汇,连忙更正:“我怕他贪赃枉法。”

  “为何?”李隆基问道。

  杨玉环说:“这个人,据说和我姐姐杨玉筝关系暧昧。”杨玉环情急之中,实在找不出杨钊的毛病,就把这隐私的事情说了出来。

  没想到李隆基全不在意,说道:“这种事,男情女愿,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。”

  杨玉环这才想到,其实皇上的行径比杨钊还恶劣。因此,他也不怪杨钊的**。这一点倒挺可爱的。不像有些人,高举道德的大旗,恨不得一夜之间拿尽天下的Xji,自己却有数不尽的小三。只许自己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。

  杨玉环见这个理由说服不了皇上,眼珠子骨碌碌转了一下,又说:“我看他脑袋偏平,脑后必有反骨。”

  李隆基哈哈大笑,说道:“爱妃啊,你什么时候成相面先生了?”觉得杨玉环的理由一点也不充分,不过,这件事却暂且搁下了。

  皇上几乎每天都要会大臣。只要不是特别大的场合,便把杨玉环带在身边。那些大臣们,也都称呼杨玉环为“贵妃”。杨玉环特别不愿意陪皇上接见大臣,因为他们所谈的,自己半点兴趣也没有,还得端坐在那里一脸正经的样子,装。

  不过,也有例外。杨玉环喜欢陪皇上接见那些文学侍从。与他们一起,皇上会和侍从们谈起诗歌、音乐。她对音乐很感兴趣。有一次,皇上在跟几个文学侍从的谈话中,忽然想起了被他搁置了许久的婆罗门乐章。

  他说:“这首婆罗门曲,朕跟贵妃几年前曾经修改过。朕想把这首曲子再好好完善一下,成为我大唐天宝年间的一部大乐章。”

  当时那些文学侍从们都说:这一定是一部传世千古的曲子。

  还有一次,皇上又接见那些文学侍从,这一次,杨玉环见到了自己久仰的一个名人。这个人便是杜甫。

  杜甫是杨玉环最崇拜的唐代诗人之一。在二十、二十一世纪,唐代著名诗人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的诗词,是中小学语文课本首选的内容。因此,身为杨玉环的紫萱对杜甫的诗词很熟悉。况且,紫萱在读唐代历史的时候,还专门研究了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的诗词。现在她看到杜甫,一些名句立刻在她的脑海里出现了。

  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”

  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

  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

  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?”

  但是,她知道,这些诗词都是杜甫后期的作品,眼下,他还没有创作出来呢。

  看着眼前这个个头不高不矮,颔有微须、貌相清癯的中年人,杨玉环心中有亲切感。杜甫的诗词,大都是忧国忧民的,能反映出他对老百姓疾苦的关切。这样的诗格,是令人钦佩的。

  杜甫当时官拜集贤院主,属于一个有品无权的闲官。他给皇上和贵妃行叩拜之礼的时候,杨玉环心中很不安。因为她觉得,受杜甫的大礼,折煞自己了。她真想亲自将杜甫扶起来,但是,拘泥于身份,她不能那样做。

  她说:“杜院主,我很钦佩你的才华,你的诗作一定会流传千古的。”

  杨玉环的话让杜甫诚恐诚惶,赶忙说:“贵妃谬赞了,诚不敢当!”

  皇帝心里好笑,暗想,玉环啊玉环,你这个小家伙,进宫才几天,难道就知道杜甫?呵呵,想不到你这么天真,如今也学会说一些客套话了。

  但是,杨玉环却当场背出杜甫写于开元年间的一首五言诗。

  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

  造化钟神秀,yin阳割昏晓。

  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

  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  杜甫的这首诗词写于四、五年前,连他自己也不能背诵,如今却被贵妃一字不错的背诵了出来,心中觉得荣宠无比。他叩头,称杨玉环为娘娘。同时他也奇怪,自己的诗词刚刚准备结成集子出书,但是现在并没有出版。他的许多诗词,只是零零散散在文友之间流传,杨贵妃怎么看到的?

  李隆基再一次体验到杨玉环的神奇之处。他见杜甫对这首诗默认了,就知道杨玉环所记无误。

  杨玉环光顾得高兴了,又背出杜甫的另一首诗:。其实这首诗词,杜甫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,也就是公元759年,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,关中地区民不聊生。这年秋天,杜甫弃官到了巴陵。公元760年,经亲友的帮助,在成都建起了一座草堂,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,他感到快乐和自足。上元二年,也就是公元761年秋天,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,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。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国家百姓的灾难,再一次把他从浪漫隐居的生活中敲醒,面对现实,让他忧思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:

  八月秋高风怒好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
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
  俄倾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

  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
  杜甫听杨玉环读罢诗词,大惊,杨玉环读的虽然不是他现在所写的诗词,但是,却与他心中所想,一般无异。但他口中却说:“现在天宝盛世,民居有所,穿有衣,吃有五谷,吾皇圣明,使万民安居乐业。”

  杨玉环抿嘴一笑,心想,原来杜甫面对强大的皇权,也是有媚骨的。这也是人之常情,面对强权的统治,人人都有自保的本能。一贯不愿意议论朝政的杨玉环一反常态,说道:“活在当下,百姓自然幸福。可是,以后的朝朝代代,难保百姓不受罹难。就算是千年之后,也难保百姓不会因为皇帝的错误决策,导致百姓大量饿毙。也难保不会因为种种原因,导致一些百姓无钱看病,无房可住,甚至成为房奴。”

  李隆基笑了,问道:“爱妃,朕又从你嘴里听到一个新鲜词语,什么叫房奴?房子是死物,人是活物,人怎么会给房子为奴?”

  杨玉环说:“皇上,那也说不定哦。比如说,张三买不起房子,只好赊账买房,分期还账。他一年只能收十石谷子,结果需要拿出九石九还账,一还好多年。等他把账还完了,人也快累死了,皇帝你说,这算不算房奴?”

  李隆基想了想,说:“嗯,这算。不过,咱们大唐朝没这种情况。”

  杨玉环说:“大唐朝自然没有,因为当下又不需要用出卖房子和土地拉高gdp。”

  “什么屁?”李隆基糊涂了。

  杨玉环说:“不是什么屁,只是一张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脸皮。”

  皇帝真想当场将杨玉环抱起来亲吻一下,但守着杜甫,他不能那样做。他说:“爱妃啊,朕真不知道你这个小脑子里,还会琢磨出些什么匪夷所思的词语,朕很期待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3m6.com。书迷楼手机版:https://m.s3m6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